臨床難題及解決方案
阿司匹林在醫學上作用如此之大 那么它又是怎么被發現和運用的呢?
四千年前 ,古蘇美爾人有了一項驚奇的發現。如果他們刮下某種特定樹木的樹皮,并吃下樹皮,他們的痛就會消失。他們并不知道他
們所發現的這件事,注定要影響醫學的未來方向。
蘇美爾人發現的是現在被稱為阿司匹林的這種藥物的前身,人們發現柳樹及野生植物中普遍存在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這種成分也因
此注入到了各文化的醫療傳統中,如蘇美爾,古埃及,古希臘以及其他的文化等。
大約在公元前四百年, 希波克拉底 ,現代醫學之父。第一個建議說咀嚼柳樹皮能止痛,并用柳樹葉制成的茶來緩解分娩之痛。但我
們花了兩千多年才完全研究出其潛力,十八世紀中葉,一個名叫愛德華·斯通的英國人花了五年時間做實驗,證明柳樹皮壓碎而成的粉末吃
下去可以治發燒。
又過了大概70年 ,一個叫約翰·畢希納的德國藥劑師,最終確認并提煉出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的物質。一種叫水楊苷的化合物,之后,
醫生們開始習慣性地運用柳樹皮和其他富含水楊苷的植物。 如草菊來緩解疼痛,發燒 ,炎癥。但是 ,對這一特定的化合物的確定意外地
開啟了操縱其構造的可能性。
1853年, 一位法國化學家成功用化學方式人工合成這一化合物。發明了一種叫乙酰水楊酸的物質,之后在1897年 ,拜耳制藥公司發
現了一種新方法。把乙酰水楊酸當作一種止疼用的化合物來銷售 ,稱其為阿司匹林。
這被廣泛認為是首批合成西藥之一,起初, 阿司匹林僅僅是拜耳公司的品牌名稱。Aspirin(阿司匹林)的首字母A代表乙?;?,spir
指代草菊,草菊的植物學名稱是榆繡線菊。
不久之后 ,阿司匹林變成乙酰水楊酸的同義詞。當其影響力提升 ,人們發現阿司匹林不僅能緩解疼痛,還能治療許多跟炎癥相關的
毛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 ,它會感染包裹在心臟周圍充滿液體的膜以及川崎病。這種病會讓血管發炎。
然而 ,盡管阿司匹林有藥用價值,在當時科學家仍不知道它是怎么起作用的。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 瑞典和英國科學家終于有所
發現。他們證明 ,阿司匹林阻止了某些被稱為前列腺素的化學物質的生產。這種物質抑制了痛覺和炎癥的傳遞。1982年 ,這一發現讓研
究者們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隨著時間的流逝 ,研究也發現了阿司匹林的風險。過度服用會導致腸內和腦內出血,也會引起瑞氏綜合征。這是一種罕見且易致命的
疾病,會通過傳染作用于小孩的大腦和肝臟。
20世紀末期,新的止痛藥使阿司匹林的成功黯然失色。因新藥有更小的副作用,例如醋氨酚和布洛芬。但在80年代 ,對阿司匹林好
處的更多發現激活了人們對它的興趣。事實上, 198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也證明了阿司匹林能降低血栓素的生產速率。這種化學物質會導
致血小板的凝結,之后會導致血塊的形成。一項有重大意義的臨床試驗表明對于服用阿司匹林的人來說,他們心臟病發作的幾率降低了
44%。
如今 ,醫生給心臟病或中風患者開出阿司匹林藥物。因為它會降低血塊在動脈里形成的可能性,而這些血塊會供給心臟和大腦。更有
趣的是,有一種新興的研究稱阿司匹林會降低患癌和因癌致死的風險,特別是腸癌。
這也許是由于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的作用,通過降低血小板的活性, 阿司匹林也許會降低某種幫助癌細胞擴散的蛋白含量。這些研究
將僅僅是一種止痛藥的阿司匹林,轉變成了一種潛在的救生治療手段。
今天 ,我們每年大約要消耗1000億阿司匹林藥片,并且研究者們繼續研究其新的作用?,F今 ,多用途的阿司匹林已改變了現代醫
學??紤]到其卑微的出身 ,僅僅是刮柳樹皮而已,這實在令人震驚。
本文轉載自 TED教育 ? TEDEd
什么是“超級傳播者”呢?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把病毒傳染給十人以上的病人被稱為“超級傳播者”。例如2003年“非典”時期感染一百多人的廣州周姓
患者;造成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東直門醫院大面積感染的的北京李姓患者等。
而在人類歷史中,也的確出現過令人聞風喪膽“超級傳播者”,更可怕的是,此人同時還是一個“隱性傳播者”。
1906年的夏天,銀行家亨利·沃倫在紐約度假時,一家11人中突然有6人染上了傷寒,這在他們居住的牡蠣灣富人區是非常罕見
的。畢竟傷寒是流傳于歐洲貧民窟的噩夢,與他們這里相距遙遠。
傷寒桿菌的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新型冠狀病毒也有存在糞口傳播風險),病菌可通過糞便等排泄物污染水或食物傳播,也可
通過日常生活接觸,蒼蠅或蟑螂等媒介傳播。
十九世紀末的紐約是窮人的地獄,每天有大量的糞便、垃圾堆積在街道,而底層民眾便是污染的受害者。威廉·麥克尼爾在《瘟
疫與人》中提到,“僅就那些死于傷寒的窮人來說,如果傳染疫病的虱子還沒有把他們送往地獄,別的疾病也會很快把他們帶走?!?nbsp;
銀行家無法理解養尊處優的家人怎會突然患上傷寒,便聘請了傷寒研究專家喬治·索伯前來調查。喬治博士仔細對比了牡蠣灣附
近發生的幾次傷寒疫情,排查了水源、食物、外來人口后發現,每次傷寒爆發時,總能看到同一個名字:瑪麗·梅倫。
瑪麗是個來自愛爾蘭的單身女人,做得一手好菜,但巧合的是,她為雇主服務幾個月后總會換個地方繼續工作,而她的雇主們
往往不久后染上傷寒。
喬治博士懷疑是瑪麗傳播了傷寒桿菌,決定對其大小便樣本進行檢測。然而瑪麗從未有過傷寒的癥狀,對博士的提議惱羞成
怒,電影《傷寒瑪麗》中,前來取樣的博士被憤怒的瑪麗用烤肉叉戳地落荒而跑。
不甘心的喬治博士隨即上報衛生部門,瑪麗被制服并帶回了拘留所,經過檢測,瑪麗體內存在大量活躍的傷寒桿菌,而她在烹
飪前從不嚴格清洗雙手,病菌就這樣被送上了餐桌?,旣惐桓綦x了兩年,但在此期間她從未發病。
兩年后,《紐約美國人報》刊登了對瑪麗的報道,人們同情瑪麗的遭遇,還有人認為這是政府對愛爾蘭移民的歧視。盡管喬治
博士堅決反對,衛生局主管還是決定釋放瑪麗,只要她不再從事廚師工作。
堅信自己無辜的瑪麗卻并沒有聽從勸誡,在解除隔離五年后重操舊業,并再次引發一家婦產醫院的傷寒爆發。這一次,沒有人
再同情她,她被帶回傳染病醫院,從此再也沒有離開?,旣愐簧苯觽魅玖?2例傷寒,間接傳染不計其數,而她自己始終沒有發病,最
后死于中風。
對于瑪麗為什么不發病,我們可以從傷寒桿菌的生活史中略窺一二。
傷寒桿菌從媒介進入人體消化道后,通常會有一段7~14天潛伏期,這時候人體無任何癥狀。而隨著細菌不斷增殖和侵入血液,釋
放的細菌脂多糖會引起人體免疫細胞應答,劇烈的免疫反應引起持續高熱,導致人體中毒,腹瀉、腸道穿孔并伴隨特殊的玫瑰疹的出現。
病人從潛伏期就能通過糞便排菌,病后2~4周排菌最多,有的甚至排菌超過3個月。
潛伏期的長短受到感染細菌數量以及個體免疫力的影響?,旣愡@樣的細菌攜帶者體質特異,傷寒桿菌在體內免疫細胞的圍攻下失
去傷害宿主的能力,所以瑪麗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癥狀。但傷寒桿菌仍然可以在人體內低水平地增殖并隨著人體排泄物排出體外,污染
周圍環境。
瑪麗的故事并沒有隨著她的死而消亡,直到今天,美國人有時還會以開玩笑的口吻稱患上傳染病的朋友為“傷寒瑪麗”。盡管我
們可以推測,在那個衛生意識淡漠的年代,一定不只有一個這樣的病菌攜帶者,但瑪麗的傳奇經歷和她富有反抗性的斗爭過程,使得
“傷寒瑪麗”成為傳染病史上臭名昭著的案例。
個人權利和公眾健康的抉擇依然在不斷引發討論。對于成為瘟疫傳播者的人來說,只要不是像瑪麗一樣拒不承認或者故意去散播
疫情,他們同樣是被命運捉弄的普通人,同樣值得同情。
人類與瘟疫的斗爭已經持續了幾千年,歷史告訴我們,疫情總會過去,希望好消息越來越多,希望我們很快都能放松地走在燦爛的
陽光下。
參考:
百度百科詞條:傷寒瑪麗
維基百科詞條:Typhoid Mary
威廉.H.麥克尼爾(WilliamH.McNeill) 《瘟疫與人》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李蘭娟《傳染病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欣正人《瘟疫與文明》 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曉華 疾病命名中的錯誤和偏見 深圳特區報2015-10-20
本文轉載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官網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幽門螺桿
菌雖然在1983年才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但其實在這之前就已經有許多的學者為此作出過很多研
究。
1892年,意大利病理科醫師Giulio Bizzozero在對狗的胃腺和壁細胞處的顯微鏡觀察,證實哺乳動物胃內存在種螺旋體樣微生物定
居。也是最早認識到胃內存在有細菌學者。
1896年,Salomon也證實在狗和猴子的胃、小腸潰瘍部位亦存在螺旋體樣微生物。
1919年,微生物學家 Kasai和Kobayashi在發現了貓胃粘膜中的螺桿菌。
1906年 Krienitz和Luger通過人體解剖首次報道人胃內有螺旋體微生物定居。
1924年Luck和Seth發現人胃上皮細胞內存在相當高的尿素酶活性,從而間接證明人胃內存在細菌定。
1939年,Stone Freedberg和Doenges通過對242例尸體解剖發現大約43%的尸解胃中存在螺旋體樣微生物,1940年他們觀察到
了潰瘍患者胃活檢標本上的螺旋體(Spirochete), 但論文發表后卻被醫學界所否認。因為當時流行的觀點認為:胃內是高酸環境,因
而是一個無菌器官,任何細菌都不可能在胃酸中存活。所以這項研究遭到懷疑、否定。并且還認為,那些組織學檢查所發現的胃粘膜上
存在細菌的報道是由于檢查時標本被污染的原故。
澳大利亞的Adrian Lee在1968年就在洛克菲勒大學成功培養出螺桿菌,然而他當時卻沒有意識到該細菌屬于新的種類,與諾貝爾獎
擦肩而過。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的老一輩醫學家就利用通過口服痢特靈及青霉素等藥物治療胃炎,就間接說明那個時候人們已經認識的胃炎
不單純是胃酸的緣故,還與胃內細菌感染相關,只是缺乏進一步研究,錯失幽門螺桿菌導致消化性潰瘍這一重大醫學發現。
直到1983年,澳大利亞臨床醫生Marshall和Warren才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成功分離出幽門螺桿菌,當時
他們為這種細菌命名helicobacter Pylori(hp)。為了提供更確切的證據來證實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疾病的直接致病因素,Marshall于
1984年7月自己進行了一次吞服該菌的人體自愿者試驗。Marshall的這一實驗成功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確實可引起急性胃炎。
Warren和Marshall不是第一個發現幽門螺桿菌的人,但他們依然走上科學的求真之路,甚至不惜以自身為實驗對象,親身證明了幽
門螺桿菌確實可能導致胃炎的發生。為表彰發現幽門螺桿菌以及該細菌與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關系,Marshall和Warren被授予2005年諾
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胃
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預防和控制胃癌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研究指出,幽門螺桿菌生存于人體胃幽門部位,是最常見的細
菌病原體之一。據統計,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中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大國,一般人群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高達50%-80%。
醫學家們認為,徹底消滅幽門螺桿菌并非難事,90%的細菌感染者經過1~2周治療后,體內的幽門螺桿菌往往能被消滅殆盡。他們建
議,應當進行全民普查,至少應該對接受過胃部手術、有過胃病、或親屬中有過胃癌的人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檢查,并對感染者進行殺菌治
療,這樣有望控制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預防的關鍵是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要做到飯前便后洗手,飲食尤其是進食生冷食品要講究衛生,集體用餐時
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選擇,家里有幽門螺旋桿菌病患者時應該暫時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只有
很少人患病。因此大家不必對其產生恐慌,對于帶菌者也不需采取特殊的隔離措施。只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可以減少幽門螺桿菌
感染的發生。
相信小時候打青霉素針的那種恐懼,很多人都還記得。打青霉素需要打兩針,一針是皮試針,第二針才是青霉素針。那時候醫生把兩
小瓶藥一兌,慢悠悠的就過來了,雖然打針也不是特別痛苦的事情,但想到的時候,難免還是會心里發緊。
青霉素主要是消炎類的抗生素,可以說青霉素救了無數人的命,所以,這樣的醫學發明相比其它的發明而言,就顯得更偉大。
發現青霉素的人叫亞歷山大·弗萊明,而他發現青霉素,則是源于一次幸運的過失。
1914年,開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弗萊明是皇家陸軍醫療隊的隊長,當時他到了法國,發現很多士兵受了傷,傷口一受感染,
基本上就只能用消毒水消下毒。
但是在當時消毒水有個壞處,就是把壞的細菌殺掉了,同時把人體有用的細菌也殺了,所以不怎么太有用,那時候死掉的人非常多。
這種壞細菌就是常見的葡萄球菌,譬如誰受傷了,如果不及時處理,沒過多久就會發燒,就是葡萄球菌在作怪。所以弗萊明就希望找
到一種東西,能把葡萄球菌殺掉,還不傷害對人體有用的細菌。
這一找就找了十多年,到了1928年。這一天,弗萊明出去度假去了,但是忘了自己還在實驗室培養葡萄球菌,器皿的蓋子還沒蓋,
這下細菌就全部暴露在空氣中。
等三個星期后,弗萊明度假回來,發現本來要培養的葡萄球菌最后頭上都長白毛了,就跟我們出差幾個星期,東西沒放進冰箱,結果
面包啊、飯啊都長毛了之類的。
弗萊明看到這情況,肯定怪自己粗心大意啊,本來要把這些沒用的東西扔掉,結果發現這些葡萄球菌和空氣接觸,長出了青綠色的霉
菌后,最后葡萄球菌反而不見了,離這種青綠色霉菌越近,葡萄球菌越少。他就想,這霉菌身上一定有對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質。
所以,就因為這么一次過失,反而幸運的讓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這就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就這么著,亞歷山大·弗萊明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獲得140多項榮譽,他的這項發明偉大到被公認
為是救命藥,讓人類的普遍壽命延長了24歲。
關于青霉素還有這么一個故事:說青霉素發現后,英國的首相丘吉爾得了肺炎,那時候得肺炎基本上就很難扛得過去,沒辦法了,醫
生們說,要不就用這個新發明的青霉素試試。
丘吉爾可是首相,怎么會同意拿自己當小白鼠呢,堅決不行!最后,別人告訴他,研究這項發明的人叫亞歷山大·弗萊明,一聽到這個
名字,丘吉爾馬上就同意了。
難道他們之間還有什么淵源嗎?是這樣的:有這么一天,一個農夫在田地里干活,他發現有人喊救命,就趕緊跑過去,結果發現,不
是有人掉水里了,是有一個小孩掉在糞坑里了。救人要緊啊,他二話沒說,一捏鼻子就跳下去了,死活把人救了上來。
這事算過去了,但幾天后,有個大富豪坐著大馬車就來了,送了一份厚禮,來感謝這個農夫。原來農夫救的小孩是這個大富豪的兒
子,也算是知恩圖報。但是這個農夫無論如何都不收大富豪的禮,他認為這是應該的,換做誰都會救的。
大富豪也沒了辦法,他就說,那這樣吧,你救了我兒子,我也沒什么報答。我也幫下你兒子,你讓你兒子跟我走,我讓他受最好的教
育,相信他成才以后你也會感到驕傲的。這么一說,農夫覺得可以,畢竟也不想看到兒子和自已一樣當農民,就同意了。
最后,農夫的兒子就上了圣瑪利醫學院。到這兒大家都聽出來了吧,農夫的兒子就是亞歷山大·弗萊明,富翁的兒子就是首相丘吉爾,
所以丘吉爾一聽,是自已恩人的兒子發明的青霉素,就同意了。
就像現在的百科上,對于亞歷山大·弗萊明,也只是青霉素的發現者。
1940年,弗洛里和錢恩才正式在小白鼠身上,看到青霉素的療效。他們分別取了8只小白鼠,給每一只注射了致死量的鏈球菌,給另
外4只注射了青霉素,幾個小時后,打了青霉素的活嘣亂跳,沒打青霉素的死掉了,小白鼠試完了才用在人的身上。
在二戰末期,青霉素橫空出世,迅速扭轉戰局,也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青霉素也和原子彈、雷達一起,被稱為二戰最偉大的三項發
明。
相信在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得感謝青霉素的到來,因為他一定救過你或者你親人的命。
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獎委員會把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等三名科學家。2011年屠呦呦獲拉斯卡獎之后,在《Nature》
撰文回顧了青蒿素發現的艱難歷程。讓我們我們瞻仰一下這份來之不易的諾獎起源。
約瑟夫·戈爾斯坦在這本雜志里提到了,創造(發明)和揭示(發現)是生物醫學進步的兩條不同的路徑。作為一名植物化學家,我很有幸
地在這兩條道路上都有所收獲,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日子里。1955年我畢業于北京醫學院藥學系,此后被分 配到中醫研
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從事中藥研究。1959年到1962年之間,我參加了一項中醫的培訓課程,此課程主要是針對有西醫背景的專業
人士開設的。兩年半的培訓讓我發現了中醫的奇妙和可貴,以及站在人類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學思辨之美。
一、青蒿素的誕生
瘧疾是由惡性瘧原蟲引起的疾病,幾千年來一直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在20世紀50年代國際消滅瘧疾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之后,瘧
疾再度肆虐。這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寄生蟲對當時的抗瘧藥物,如氯喹,產生了抗藥性。1967年,在“523辦公室”領導下,中 國啟動了
抗瘧項目。我所在的研究院很快參加到了這個項目之中,并委任我為瘧疾研究小組組長。該小組由植物化學和藥理活性研究員組成。我們
這群年輕人開始了研究如何從中藥里提取和分離抗瘧有效成分。
工作的第一階段,我們研究了超過2000種的中藥,發現了其中的640種可能有抗瘧效果。我們用小鼠模型評估了從大約200種中藥里
獲得的380種提取物。然而,過程并沒有那么順利。想要有重大發現談何容易。
一份青蒿提取物給研究工作帶來了轉機。青蒿提取物很好地抑制了寄生蟲的生長。然而,這個發現并沒有在之后的實驗中重復出來,并且
與此前文獻中記載的有沖突。
為了找到合理的解釋,我們翻閱了大量的文獻。唯一一篇關于使用青蒿減輕瘧疾癥狀的文獻出自于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文中提
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保▓D1)這句話給了我靈感。我們傳統的提取方法里的加熱步驟可能會破 壞藥物的活
性成分。在較低的溫度中提取可能有助于保持抗瘧活性。果然,在使用較低溫提取方法之后,提取物的活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明代(公元1574年)葛洪著作《肘后備急方》右圖第五列“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隨后我們把提取物分離為酸性和中性的兩部分。終于,在1971年10月,我們獲得了中性無毒的提取物。這份提取物對伯氏瘧原蟲感
染小鼠和食蟹猴瘧原蟲感染的猴子有著100%的療效。這個結果標志著青蒿素發現上的突破。
二、從分子到藥物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是沒有辦法做新藥的臨床試驗的。為了瘧疾病患的福祉,我和我的同事們勇敢地成為了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試
者。在確認了青蒿素提取物對人體是安全的情況下,我們前往海南省,在患有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的病人身上試驗該提 取物的有效
性。
臨床試驗的結果激動人心:經治療的病人瘧疾癥狀迅速消失,這些癥狀包括高燒和血液中的寄生蟲數量。而采用氯喹治療的病人卻沒
有這些臨床收益。
20世紀50年代,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前右)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積極的臨床結果指引著我們再接再厲。我們接著分離純化了青蒿的抗瘧有效成分(圖2)。1972年,我們得到了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分子
量為282道爾頓的無色晶體,分子式是C15H22O5,熔點在56–157°C。我們將其命名為青蒿素。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中彩色手繪青蒿(明代,公元1591年)與青蒿和青蒿提取物按照戈爾斯坦的觀點,青蒿素的發現是我們科研
征程的第一步——揭示。我們接下來要進入下一步——創造,把自然界的分子轉變為藥物。
我們發現,在菊科蒿屬的植物中,只有黃花蒿新鮮葉子中在花蕾期含有豐富的青蒿素。我所在的團隊用的是北京本地的蒿屬植物,青
蒿素的含量相對少得多。為了藥物生產,我們迫切需要青蒿素豐富的蒿屬植物。中國政府發起的尋找瘧疾治療藥物的523項 目組是一個全
國范圍的科技協作組織,項目組很快發現一種四川產的黃花蒿符合制藥要求。
我們臨床試驗的第一種藥物劑型是片劑。病人服用之后產生了不適感。在隨后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這是因為舊壓縮機器上生產出來的
藥片很難分解。我們轉而使用新的劑型——純青蒿素膠囊,臨床效果令人滿意。本來看似關閉的抗虐新藥開發的大門,再次 向我們打
開。
三、從國內到國外
除了藥物生產和劑型的問題之外,我們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是,如何讓世界知道我們的發現。1975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
一個科研團隊的幫助下,我們確定了青蒿素的立體結構,是一種倍半萜內酯。
有關這個結構的論文,我們在1977年首次發表在中國的科學期刊上。同年,這個新分子和這篇論文立刻被美國化學文摘社引用。但
是,當時中國大的政治環境限制了任何關于青蒿素的論文發表。幸運的是,1979年,國家科委授予我們國家發明獎,表彰我 們發現青蒿
素和抗瘧的功績。
(a) 青蒿素的分子結構。(b) 青蒿素的三維結構模型,碳原子是黑色小球,氫原子是藍色小球,氧原子是紅色小球。
1981年,第四屆化學藥物治療瘧疾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發起。在一個針對熱
帶疾病的研究和培訓的特別項目中,一系列關于青蒿素以及其治療瘧疾效果的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
作為會議的第一個發言者,我做了一個名為“青蒿素的化學性質研究”的報告。這些在報告中提及的研究,隨后在1982年發表。20
世紀80年代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中國治療數千瘧疾病人的療效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1981年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第四屆化學藥物治療瘧疾科學會議的代表合影。本文英文版作者屠呦呦在第二排,左數第四位。前排居中
的是季鐘樸教授,時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在本次會議中對青蒿素的療效做了公開的評價。
四、超越青蒿素
考慮到化學穩定性,二氫青蒿素一開始并沒有被有機化學家看作一種有用的治療藥物。在評估青蒿素的各類衍生化合物時,我們發現
二氫青蒿素更加穩定并且比青蒿素的療效好10倍。更重要的是,用二氫青蒿素治療后,病人的瘧疾復發率更低。通過酯化過 程向青蒿素
分子加入一個羥基基團增加了開發更多的青蒿素衍生物的可能性。
我所在的研究小組后來將二氫青蒿素發展為一種新的藥物。過去的十年中,我和我的同事們已經開展了用青蒿素和二氫青蒿素治療其
他疾病的研究。
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書中,我們總結了青蒿素的發現歷史和我們對于青蒿素分子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成果。2005年,世界衛生
組織宣布了青蒿素聯合療法。青蒿素聯合療法現在廣泛被采用,拯救了很多生命,其中很多是非洲兒童。由于能夠有效地遏制 瘧原蟲配子
體細胞的活性,這種治療方法顯著地減輕了瘧疾的癥狀。